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兆顺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上篇:神奇的大脑

2015-11-09 09:04:1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李兆顺
A-A+

  上篇:神奇的大脑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五千分之一秒内能作好一道加减题,今天的计算机能在短暂的几秒钟里解答人脑得花好几百年才算得出来的问题。然而这样神奇的工具,却是由人类的大脑所研究设计出来的。

  人类的大脑不仅是肢体运动身体各系统生理活动的控制中枢,更是思维和语言的控制中心。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微型的宇宙,是人们至今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的领域之一,尤其是有关生与死、意识、睡眠、幻觉、记忆等问题,一直使人们困惑不已。

  一、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迄今为止科学家依然拿不出一份像样的大脑使用说明书。近一百年来,虽然有许多科学家都致力研究此事,但成就有限,直到现在,连“意识”的定义是什么也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20世纪初,佛洛伊德医生只是大致了解了一点“潜意识”就声名雀起,至今还享有盛誉。

  1.你必须了解的6种大脑常识

  (1)大脑真的很大

  人类的大脑总重量仅有1.4千克,但血管总长度加起来达到16公里,而且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相当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

  神经元小得不可思议,数万个神经元加起来才有一个针尖大小。不过,如果将大脑所有神经元的细胞膜全部铺展开,能覆盖四个足球场。

  大脑皮层厚度仅约为2~3毫米,总面积却达到2200平方厘米,分布着大约140亿个神经元。大脑皮层的作用是接收、储存信息。如果用图书册数作单位来计算的话,大脑皮层可容纳1000亿册图书的信息。

  (2)神经元数量不会增加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

  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几乎没有增殖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的一生当中,大脑神经元的总数基本不会增加。

  神经元的突起部分极易受损,虽然经过一定的训练,也能偶而生发出一起小的突起,可是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因为神经元受损之后,埋伏在附近的“少突胶质”细胞会“吐”出一种叫“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的化学物质,扼杀了细胞突起。

  (3)大脑其实是一台电脑

  大脑其实是一台电光化学的电脑,它接收、储存和传输信息是通过电光化学的网状系统完成的。这几乎与电脑通过电线和电路传送数据是相同的。上千亿个神经元之间通过发出微小的电脉冲相互交流,对人体运动大到行走、小到抬眉的一举一动“发号施令”。

  大脑与电脑相似的地方还有它也是一个数据处理机。它最了不起的功能之一,便是能够从它的“记忆银行”中取出所需的事实和想法,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些完全新的东西。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你的这种能力被称为想象力,它是为玩而存在的;而成年人更愿意称之为创造力,用它来解决问题、创造财富、治愈疾病和赢得各种竞争与比赛。

  (4)大脑喜欢喝水

  大脑喜欢喝水。电和化学物质在水里能更好地流动,如果大脑脱水,就无法集中精力,甚至有研究资料显示,经常性头痛和脱水有关。专家建议,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体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饮用相同的饮料,可以交换着喝矿泉水、果汁和咖啡等。

  (5)大脑将一直工作到你死去

  大脑是高耗能的产品,每天几乎要消耗人体30%的热量。大脑从来不停止工作,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大脑的工作复杂到令人不敢相信的地步。大脑里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都在人的意识之外,我们根本觉察不到。

  (6)大脑感觉不到疼痛

  为什么外科医生能够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时候进行脑外科手术?这是因为大脑内没有疼痛感受器。既然无法感知疼痛,便允许精细的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不破坏任何视觉和运动控制功能。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出危险警告。

  (7)心理活动应该叫脑理活动

  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大脑产生的。那为什么不叫“脑理活动”,而叫“心理活动”呢?这是因为从古人开始就有一个认识误区,当时人们认为,只要有心跳,就有心理活动,就把精神活动称为心理活动。直到几个世纪以后,人们发现脑血管意外的人,心跳已停止,但是昏睡,不能说话,没有思维活动,这时候才意识到,大脑是精神活动的物质本体,但“心理活动沿用已久”,就没有改为“脑理活动”。

  2.有关大脑的4个未解之谜

  (1)意识产生的步骤是什么?

  关于意识,科学家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总是一无所获。

  利用大脑扫描仪,科学家们可以在人们做出决定前准确的预测出其即将做出的决定,但是对于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之间的区别(比如呼吸、心跳等某些行为在人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一直在进行)却无法判断。

  利用大脑成像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散布在大脑各个部位的能够形成意识的物质,能够清楚的看到大脑不同部位的活动,甚至可以利用外科手术和化学药片改变人的意识,但是对神经元形成意识的步骤的研究却毫无进展。

  (2)记忆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确定一些特定记忆的存储地点,也已经清楚了存储记忆时神经元和突触是怎样运作的,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弄清楚怎样才能消除某些特定的记忆。

  科学家们发现,人们在回忆时,神经元会被激活,其活动和事情发生时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回忆某些事情时,我们的大脑会完全身临其境。但是,大脑会选择留住哪些记忆?为什么无法找回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有关记忆的形成和消失的机理,科学家们却完全弄不明白。

  (3)为什么需要睡眠?

  睡眠或许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如果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是对身体有害的。每天晚上人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睡觉上,而我们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有人认为睡眠是人体恢复性的休息。但是如果休息是睡眠的目标的话,为什么睡眠时我们的大脑仍在工作?

  在清醒状态下,人们会有很多的感官刺激,大脑进行着复杂的工作。而睡眠时,人们仍然能有很多的感官刺激,大脑也没有停止工作。没有人能彻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也许人生就真的是一场醒着的梦。

  (4)为什么会笑?

  人类的笑是大脑的无意识行为。只有人类天生具有这种能力,动物的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笑。4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发出笑声。笑会传染,同时也很难假装。不过,我们发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听到好笑的笑话或者类似因素。在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医生对2000个促使人发笑的情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笑”并非是笑话或者幽默故事的功劳。总之,人们至今仍然未能找到发笑的真正原因。

  3.大脑潜能研究方向的变革

  (1)19世纪“左脑优势”受追捧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社会各界重视人类大脑潜力的开发是从19世纪开始的。

  大脑分成左右两半球——这个概念来自科学家们对失语症的研究。早在1836年,法国神经病学家马克·戴克斯( Marc Dax)就注意到他的失语症病人中有40名以上的患者左半脑都有损伤,并做了详细的记录。25年后,马克·戴克斯的儿子古斯塔夫·戴克斯(Gustave Dax)把这份记录发表在刊物上。

  1861年,法国神经病学家保罗·布鲁卡(Paul Broca)对一个失语症患者进行了遗体解剖,该患者能够断断续续地发音,但不能组成有意义的言语。解剖发现该病人大脑的左半球额下回部有损伤,后来大脑的这个区域被命名为布鲁卡区。

  1873年,德国生理学家卡尔·温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大脑的左半球颞叶后部区域受损的患者,无法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甚至完全不能分辨语音。这个区域被后人命名为温尼克区。

  上述这些发现,使当时的人们对“左脑优势论”十分追捧,认为“左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

  (2)20世纪流行“左右脑分工”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沃尔科特·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带领的科学家团队对被切除胼胝体的癫痫病患者进行了研究。胼胝体由大约3亿条神经纤维构成,连接左右大脑半球,当这些神经纤维被切断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斯佩里团队设计了一种精巧的测试装置,有左右两个显像屏幕,但是两块屏幕上出现的视觉信息(字)只能到达对侧大脑半球。实验中,斯佩里仅向被试者左眼(右脑半球)闪过一张自行车的照片。当被问到眼前看到什么的时候,受试者的回答是:“什么都没看到。”斯佩里团队成员认为,语言中枢所在的左脑半球没有收到视觉信号,因为连结左右脑半球的胼胝体被切除,因此也无法从右脑半球获得信息,也就是说,“看见”自行车图片的右脑半球不具有用语言来表达刚刚看到的信息的功能。

  不过,问题来了:右脑半球虽无法诉诸语言,却能指示它控制的那只手画出看到的自行车。斯佩里团队又进行了相关研究显示,右脑半球还能够通过触觉来指认看到的物体。右脑看过图片之后,受试者总能通过触摸准确无误地选出刚刚看到的一支牙刷或是一把汤匙。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斯佩里团队持续对切除胼胝体的癫痫病患者做了大量研究,进行了数百次实验,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脑具备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斯佩里认为,左脑负责逻辑思考,表达语言;右脑则是艺术家,能敏锐感知图像和空间。

  1981年,斯佩里凭借“左右脑分工理论”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推翻了“左脑优势论”的传统观念,并且让“左脑、右脑”成为日常用语,用以称呼不同的技能以及擅长不同技能的人。

  自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左右脑分工的观点开始在脑科学专业领域之外全面流行起来,不仅流传于教育、心理、管理、文学、艺术、科学等众多学术领域,也频频出现于大众媒体、电影、电视中,成为创造商业利润、追求名望的手段。

  人们在风靡全球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庞大的左右脑开发的教育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完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左脑是语言的脑,是阅读、记忆、书写和逻辑思考的脑,演绎推理、抽象思维、数学运算、形成概念的能力较强;右脑有许多高级功能,诸如形象的学习和记忆、图形识别、几何学方面的空间感觉,是音乐、美术、空间知觉的辨别系统。因此,左脑也被称为理性的脑、知识的脑,右脑也被称为感性的脑、创造的脑侧。

  (3)20世纪末趋向“双脑协同”

  左右脑开发的教育理论并没有流行多久。1982年,斯佩里本人在《科学》(Science)上撰文“大脑半球割裂后的影响”(Some Effects of Disconnecting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 ,告诫人们“左右脑的分法是一个很容易滥用的观点”。1985 年,斯佩里团队的另外一位研究员加扎尼加博士也在《社会脑:发现思维网络》(The Social Brain: Discovering the Networks of the Mind)一书中提出疑问“实验室的一些笼统的发现怎么会被这样不可思议地误解?”

  20世纪90年代,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对大量的病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大脑两半球认识分工的现象是因人而异的,右半球偏好图形刺激的现象只有当被试实际触摸或摆弄图形或搭积木时,其优势效应才会表现出来,如果改为样本匹配,右半球的优势效应就消失了。至此,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等人提出的“左右脑分工学说”又由他们自己否定了。

  后来,又经过多年对裂脑人的深入研究,脑科学者们仍然难以确定脑被割裂后,人的认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即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并不是那么径渭分明,大脑左右半球既有相对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人的许多重要心理功能都需要大脑左右半球的密切协作才能完成。

  关于脑功能一侧化的研究,我国学者胡超群、郭念峰、李心天、张武田、尹文刚、陈霖、张达人、许世彤和区英琦等自20世纪80年代初,分别对失语症病人、脑损伤病人、胼胝体手术病人、右半球切除病人做了不少研究,总体结果与西方学者认识是一致的,即一侧化是相对的,在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协同活动,病理条件下可以相互代偿。大脑有左右之别以及各种功能区,但任何功能活动都不可能定位在单一的区域,哪怕记住一个人名都需要许多脑区共同协作。

  从上述脑功能一侧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一侧化的概念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形成和发展后最终趋向于双脑协同。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和医学教育学教授克里斯·麦克马纳斯曾经这样说:“无论人们多么想孤立地看待左右大脑,它们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整体,在整个大脑中协同合作。左脑知道如何控制逻辑能力,而右脑负责综观全局。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思考能力。”

  正是两半球的协同作用和相互代偿,给了人们以脑功能有巨大潜力的启示。

  二、风靡世界的“全脑开发”风潮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

  说:“给我一打刚出生的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你想要的任何人: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小偷、骗子……”、正是由于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与推广,大脑科学得以迅速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大脑的开发。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在全球展开了“脑的十年”运动,旨在促进脑科学研究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联合国则倡导并开展了21世界人类智慧工程——全脑工程。

  1.最重视全脑开发的国家——日本

  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被称为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但目前来看,日本可以说是最重视“全脑开发”国家。这与其拥有一大批脑科学方面的专家有关,其中主要人物有《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博士、《右脑超常记忆术》作者品川嘉也博士、《右脑革命》作者七田真教授等。

  (1)《脑内革命》

  春山茂雄博士的《脑内革命》从东西方医学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大脑对健康的决定性作用,其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春山茂雄博士把“全脑开发”理论大量应用于实际技能的训练中,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春山茂雄平时并没有花多少时间练习空手道,但与许多高手切磋比武时,却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战胜对手。春山茂雄说,这是根据他祖父的指点,在心里用想象训练法进行训练后出现的奇迹。祖父在他从来没有骑过自行车的情况下,先让他在大脑里反复想象自己骑自行车的样子,直到形成驾驭自如的想象后,才让他开始接触真正的自行车。就这样,尽管春山茂雄一次也没有骑过自行车,刚骑上去时有些摇晃,但一会儿他便能轻松自如地骑了。当春山茂雄到医学院就读后,这种方法更是帮助他迅速地掌握了外科手术等技能。

  (2)《右脑超常记忆术》

  品川嘉也博士在《右脑超常记忆术》中说,记忆与死记硬背不同。只用左脑是死记硬背,付出辛苦不少,而收效甚微。左右脑并用才是真正的记忆。迄今为止,冠以“记忆术”的书不胜枚举。其实,它们几乎都是“死记硬背术”的教科书。真正对人生起作用的是,保持一种“永不忘记”的记忆能力。这不是心理学问题,而是生理学问题。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定会使记忆力显著提高。

  (3)七田真“五感”教育

  在日本真正将右脑开发教育大规模推广开来的是七田真教授,他在40多年间持续致力于倡导和实践右脑教育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七田真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给予的不可思议的“右脑五感”能力:超感觉能力,不是靠普通感觉器官,而是靠细胞、波动来感觉,能感应接受到宇宙的信息;图像化机能,即一眼看过、听过的事物可借由意象显现;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即一种高速大量的计算能力;共振共鸣机能,即不需要通过严谨的五线谱练习,只需边听边想象画面,就可流利地演奏刚听完的音乐;超高速大量记忆机能,运用在语言学习方面,人人都可以讲四五种语言。远古时代的人类心理感应的能力都是很强的,但现代人随着语言理性发展,左脑抑制了右脑的运作,所以丧失了“五感”能力。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使左右脑互相配合,人类各方面的能力应该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2.充分利用大脑潜能的天才们

  普通人和天才、科学家、伟人,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没错,区别在于大脑的应用与发挥上。普通人将大脑的优势资源实行了逐步隐退,天才、科学家、伟人,之所以有非凡的成就,那就是他们都懂得如何充分的利用自己大脑的优势资源,如何发挥大脑的巨大能量。

  (1)记忆力超群的天才

  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存储着人们经历过的事情和学习过的东西。我们常常对别人“过目不忘”的本领羡慕不已,历史上有不少有特殊记忆能力的人物,这些人的记忆力之强大几乎令人感到迷惑不解。

  奥地利近代著名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4岁时就可以帮爸爸的朋友调准小提琴的音,7岁时偶然听到一首秘不外传的宫廷音乐,回家后便完整地抄在了乐谱上。

  法国近代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很准确地叫出自己军队中每一位士兵的名字,能如数家珍般说出法国海岸每一门大炮的口径和安放位置,常常能随时指出下级报告中的细节失误;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出门在外也总是让随带几十箱书供他阅读,有一次书被俄军抢走了,他竟然能够凭记忆列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丢失的书籍。

  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记忆力也非常惊人,他可以将自己非常喜爱的著名历史学家麦考利的书背诵1200行而只字不差。他能流利背诵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台词,上学的时候,当老师在讲课时引述《奥赛罗》或者《哈姆雷特》出现差错时,他马上指出来并进行校正;在剧院看演出的时候,他默诵台词时一张一闭的嘴形,经常分散台上演员的注意力。

  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上小学时,被安排参加演出《黑色喜剧》,有一段长达3页的独白连老师都觉得很难,但盖茨在演出时竟然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下来;还有一次,为了能与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原来对《圣经》内容不太熟练的盖茨竟然将《马太福音》5~7章的全部内容都背了下来。到现在,很久不亲自写程序的盖茨仍然记得计算机BASIC语言的上百条编码。

  美国投资家沃伦·爱德华·巴菲特拥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奇记忆力,小学五年级那年,巴菲特就曾背诵1939年版《世界年鉴》,能一一背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数。上大学时,每学期刚开始就把课本全部读完,轻轻松松地成功应付课业。至今,他仍然可以记起他公司几十年前投资的年销售额及其他财政状况细节。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记忆能力不断有新的认识。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容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巨大的记忆潜能却远远没有被利用。只要稍加训练,人人都可以是超级记忆大师。

  (2)想象力非凡的天才

  天才之所以称为天才,总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天才其实都是会运用右脑的人,他们都善于形象思维、图像思维、声音思维,他们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些都是右脑声像思维功能的表现。

  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电科学领域里和爱迪生并称“天才”。特斯拉从童年开始,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受到一种奇怪现象的折磨。特斯拉说:“往往在遇到强烈闪光时,在我眼前便出现各种影像。这些影像都是我实际看到过的事物和场合的影像,而不是我的臆想。如果有人对我说出一个词,那么这个词所示意的物体的影像,便在我的眼前生动地浮现出来,有时候我都无法分清,究竟我看到的是否真有其事。每当夜阑人静之时,以前见过的丧葬或者别的恐怖情景,便在眼前活灵活现地涌现出来。”

  天文学家伽利略小时候非常聪明,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似乎永远闲不住,而且心灵手巧,不是画画,就是弹琴,时常给弟弟妹妹做一些玩具。17岁的时候,伽利略进了著名的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专业。伽利略不喜欢医学,所以很少上课,但是一来上课就会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让教授们应接不睱。相对来说,伽利略更喜欢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而比萨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为伽利略的学习提供了不少便利。伽利略想象力十分丰富,为了深入理解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经常沉浸在对物理现象、天文现象的幻想中,他父亲曾经说过:“他能够看到妙不可言的现象,听到人所不闻的声音”。

  “想象力就是一切”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名言。从小母亲就常常给他讲“一千零一夜故事”、“拉·封丹寓言故事”。他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常常沉溺于幻想中,他的许多童话故事就是他梦境的描述,飞鸟走兽、花草树木,在他笔下都能被赋予鲜活的灵魂,丑小鸭、海的女儿、野天鹅、夜莺……这一个一个奇异动人的生命让无数人着迷。但是,非凡想象力在造就这位大师时,也给他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比如他总是担心死神会降临他头上,哪怕脚被钉子划破,也会沉痛地写下遗嘱;他经常觉得自己会被火烧死,或者被别人活埋,并且始终摆脱不了这种幻想的恐惧;在空旷的地方,他眼前总会出现怪兽,所以他每次都要紧紧依靠着别人肩膀穿过城市广场;最有趣的莫过于他总害怕天会下雨,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带着把雨伞。

  研究表明,这些“天才”们都拥有一种“直觉图像”(Intuitive Image)能力,“直觉图像”是由德国的爱尔里希·伊恩休(Ehrilich  Eonshow)教授在20世纪初命名的。直觉图像能力是右脑的能力,又被称作“右脑照相记忆”,0~6岁的小孩最容易挖掘出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只要加以训练,应该都可以挖掘出来。

  (3)各学科的“怪才”

  那么他们之所以取得非凡成就的奥秘在哪儿呢?现代教育学提出一个观点,即左右脑发展均衡。而像费曼先生这样的人物,是典型的左右脑均衡发展的人物,他兴趣广泛,趣味极高,在专业上又到达精深境界。历史上大多天才都是左右脑均衡发展的,只不过,天才的脑袋有时也来自后天的激发。

  爱因斯坦的语言接受能力很迟钝,到3岁才学会说话。爱因斯坦后来回忆说:“因为我学说话非常晚,我的父母曾一度非常担心,他们甚至为此咨询过医生。”许多研究爱因斯坦的人则认为,爱因斯坦说话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思想早熟,想要说完整的句子。当有人问他问题时,他首先在头脑中形成答案,用嘴小声模仿,可以看到明显的嘴唇动作,直到确认无误时,才大声说出来,给人的印象是他每句话都说两遍。七八岁时,他才改掉这个习惯。爱因斯坦认为语言发育迟缓正好帮了他大忙。他说:“为什么是我发现了相对论,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一个成年人对于时空已经熟视无睹了,而只有儿童才可能对周围产生什么想法;而我发育比较迟,恰恰是到了成年才开始考虑时空问题,因而我可以比普通孩子更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并不是脑子里只单纯的充满着数字和公式的数学、物理学家,他是一个更喜欢想象的人。据爱因斯坦自己说,他不是坐在书桌前发展“相对论”的,而是在某个夏天,他躺在一个小山头上发现的。当他眯着眼睛向天上看时,千万道细细的阳光穿过他的睫毛射进了他的眼睛,他好奇地想,如果能乘一条光线去旅行,那将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在想象中,他作了一次宇宙旅行。他的想象力把他带进一个场所,这个场所,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是不能解释的。他怀着特别急切的心情,回到了教室,黑板面前,他相信,他的想象比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更正确。他提出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以解释他的想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能充分发挥他的全脑功能。他的右脑产生了精彩美妙的想象,接着再用左脑发展了一套崭新的数学及物理论,为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右脑的想象,然后左右脑的相互配合才为人类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学说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案例能够说明人的左右脑均衡配合的好处。对绘画非常投入的名扬世界的大画家毕加索,是一位使绘画数学化和几何化的艺术家。他不仅用发达的右脑去装入绘画的艺术讯息,还常在构思绘画草稿时让左半球大脑帮忙——转录出数学化和几何化的讯息,供右半球大脑在构思和使思维具体化的创作中使用,以增添作品的立体感和规则化。

  综上可知,凡人和天才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注意开发弱势半球大脑的潜能——让两个半球在处理事务时都发挥作用,而前者则大都仅利用优势半球大脑——弱势半球大脑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都闲着。

  三、未来是全脑时代

  人类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是人脑功能的延伸和加强。主张激发右脑,并不是以右脑思维代替左脑思维,而是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全脑开发,使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潜能。美国哈佛大学实行的全脑教育,共培养出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多位各国总统。这都足以证明了全脑开发的重要性,全脑教育势在必行!

  1.全脑开发,先要重视右脑潜能激发

  (1)大部分人的右脑都闲着

  人类右脑的储存量是左脑的1万倍,而右脑的记忆潜能是左脑的100万倍。但是现实生活中95%的人,只对全脑的3%~5%进行了充分利用,其他部分只是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或者发挥协同作用,而未被深度激发。

  (2)家长不要再剥夺孩子的右脑

  前苏联心理学家、内科医生、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亚历山大·鲁利亚(lexander Romanovich Luria)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发育过程中脑发育过程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儿童脑的发展从后到前,分成三步逐步发展。他也是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学科研究重大的心理机能,诸如语言,智力和记忆,还有它们与大脑构造的关系以及高级神经活动。

  许多家长都对孩子的记忆力差感到不如意:“怎么背也记不住”、“明明记得清清楚楚,一转眼就想不起来了”。这种所谓记性不好的孩子,是左右脑发育不均衡造成的,处于生长期的婴儿左右脑发育是不均衡的,本来通过后天的正常发育是可以平衡的,但是由于现在有时更强调孩子死记硬背,使偏于抽象思维的左脑比较“忙碌”,致使一些孩子因左右脑功能不均衡,出现学习障碍。

  其实,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环境及教育环境造成的。家长朋友们,请您回想一下:孩子是不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对环境就充满了好奇,幼儿阶段的孩子是不是很好学、好问?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活动不断地受到家长、学校等周围环境的束缚,他们原来的好奇、好问没有了。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来的灵性也减退了,于是问题也就出现了。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而童年时期特别是0-6岁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孩子把这一巨大能力挖掘出来。否则,我们的家长把80%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但因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导致孩子看似按照我们所谓“理想”的模式发展,到头来筋疲力尽,一事无成,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所以,为了孩子,让我们立刻开始让他们进行右脑训练吧,只要您踏踏实实地让孩子坚持下去,孩子就一定可以赢在人生起跑线上。

  (3)开发右脑,不是孩子的专利!

  右脑生理学所指的右脑开发,绝非是我们在网络上或大街上所见的所谓的右脑开发。我们常见的右脑开发无非是围绕着速记大做文章的各类打着右脑开发培训的社会教学培训机构,正因如此,致使绝大多数人将有右脑开发及右脑应用的核心理解为速记就是右脑开发,也是因为速记所针对的是少年儿童,这也使很多成年人认为右脑开发跟自己无关,甚至更加坚定的认为成年人已经失去右脑开发的条件了。这个严重的错误观念,使很多人放弃了与自己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的大脑了解与认知,更少了对大脑科普知识的了解。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右脑的作用无非是提高记忆力的基础,以及能够成为天才的象征。那么,我们在进行深入探究大脑知识的同时,随着你对大脑的了解,你既能发现右脑的作用对于记忆来讲只是冰山的一角。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在学习中里用到右脑,不仅能够提高记忆力、理解力,更为重要的是以右脑的生理条件为左脑的学习负担解压,实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的重要意义。

  而对于成年人,也包括中老年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右脑开发和应用的意义、影响那就足以影响或改变世界了。右脑生理学家李浩然曾经提出“智慧与生命的物理延续”的依据即源于此。

  利用右脑,不仅能够中和缓解我们左脑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的逻辑思维可以进行多源组合而产生更多的思维出路,这也就是全脑思维的真正意义。因为右脑的参与,将具有单一性和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实现了本质上的变化,产生更高级的思想而输出人类真正的智慧。

  2.再不重视右脑,你就被淘汰了

  (1)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变

  过去常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的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应该说,物质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很大成就,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生活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组成生活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物质生活水平越是提高,越能显出精神生活的重要。物质的充裕使我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全球化使白领工人们的工作全球流动,强大的技术力量使某些工种正在消失——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信息时代标榜的“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在今天仍然必要,但是却不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物质生活是由左脑思维者创造的——编写代码的电脑程序员、起草协议的律师、挖掘数据的MBA们;而精神生活则要由右脑思维者来创造——艺术家、发明家、设计师、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s)、看护人员、咨询师、考虑全局的人等,这些人将会享受最大的工作乐趣并获得最高的社会回报。

  (2)向左是悲观,向右是快乐

  面对半瓶酒,悲观主义者想的是:怎么只有半瓶酒?乐观主义想的是:已经有了半瓶酒!

  这其实是用不同半脑思维的结果。悲观主义者用左脑思维,以个人生活的利害得失计算人生价值。右脑多与愉快情绪发生联系,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朝利导方向思考其含义。

  左脑思维状态下诱导分泌的荷尔蒙多是肾上腺素类的斗争荷尔蒙。这种荷尔蒙有毒性,若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在体内产生活性氧,进而破坏遗传因子,给人体带来种种伤害。过分精明的人往往不长寿,和他们总使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有关。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首先要向好的方面想,然后向好的方向努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就是说,只有敞开右脑思维,才可能去争取和营造更丰富美好的人生。

  我们曾经低估和忽视的“右脑”形象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世界的未来。

  20世纪末,曾经有一本书《别闹了,费曼先生》屡屡列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里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曼是个类似“老顽童”的角色,他经常搞各种恶作剧,能撬开密码锁,擅长绘画、敲打桑巴鼓等等。总之,不管学什么,最后都能很精通。事实上,成就非凡的天才往往都是这样,与我们印象中严谨的科学家形象大相径庭。

  3.社会大环境下的全脑趋势

  大脑的作用不仅仅是脖子上的装饰品,它使我们人类自身最高级的指挥控制中心,它主导着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思想、意识,主导着我们如何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人类的大脑结构、质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很好的关爱和利用自己的大脑,用健康完美的大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用充满智慧的大脑改变世界。

  (1)从信息时代迈入概念时代

  信息时代的技术成果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正在从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的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以“高概念”和“高感性”为基础的概念时代转变。

  高概念的能力包括具有美感,富有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以及将表面上毫无关系的事物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东西。高感性的能力包括理解别人,懂得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细微之处,找到乐趣并感染别人,超越平凡,寻求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发达国家已经先于我们迈开了从信息时代走向概念时代的步伐。概念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的基础上。任何一位想要在这个新兴世界生存和发展的人们、想要引领下一个时代浪潮的企业家和商业领袖们、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的父母们,以及那些才能与众不同、感情丰富并富创造力的人们,他们的能力在信息时代常常被轻视和低估,而在概念时代将被无限放大,未来属于他们。

  (2)全面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曾经有人这样说,我们的左脑思维模式是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创新能力和掌握世界未来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全脑开发,我们左脑超负荷运转,右脑闲置浪费,思维趋同,做事情事要么“一窝蜂”,要么“一刀切”,这种左脑思维模式大到对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小到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模式,乃至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重复趋同、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创新。重视开发全脑,有利于激发大脑独特想象力创造力。

  人类的未来,是“全脑”时代,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脑开发”指数的高低。

  (3)主动开发全脑不是说着玩

  威特先生的悉心教育终于造就了一个天才: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希腊语等六国语言;他还通晓化学、动植物学、物理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的卡尔·威特,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2岁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好评;13岁时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兆顺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